教育孩子,我們經常會談智商(IQ)、情商(EQ),殊不知,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孩子的財商(MQ)也愈來愈受家長的重視,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里沒有專門的"理財"課程,但是,人的一生哪裡能跟"財"分開呢?所以越早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讓孩子早一步認識理財觀念,會為孩子的以後奠下財富基礎,意義重大
一、看看其他國家的家長是怎麼看待小孩理財的——
德國:童話打開金錢之門
在德國,向孩子講述理財童話故事的《小狗錢錢》風靡一時。書中有很多金句: 「你能否掙到錢,最關鍵的因素並不在於你是不是有個好點子。你有多聰明也不是主要原因,決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這些生動有趣的話語,讓孩子們在樹立金錢觀念外,還會學到更多的人生道理。
美國:靠自己——賣玩具換收入
美國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係,把理財教育稱之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他們要求孩子:3歲能辨認硬幣和紙幣,6歲具有「自己的錢」的意識,13歲開始打工賺錢。他們有一句口頭禪:「要花錢打工去!」美國小孩會將自己用不著的玩具擺在家門口出售,以獲得收入。這能使孩子認識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應該有工作的慾望和社會責任感。
英國:能省的錢不省很愚蠢
英國人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所以,英國人善於在各種規定里尋找最合適的生活方式,能省的錢絕對要省。在英國,從幼兒起就開始理財教育,要求:5歲至7歲的兒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並懂得錢可以用於多種目的;7歲至11歲的兒童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到儲蓄對於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
法國:理財觀念從小抓起
早在兒童3~4歲階段,家長們便開展家庭理財課程,教育基本的貨幣觀念。10歲左右,就開始為小孩設立獨立的銀行帳戶,積極培養孩子的理財觀。
《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清崎曾說過:"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會有其他人取代你。如果要讓銀行、債主、警方,甚至騙子來進行這項教育,這恐怕不會是項愉快的經驗。
二、給家長的建議:如何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念呢?
方法一:儘早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越早越好
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如一有機會就帶著孩子去購物、去買菜,讓孩子理解買與賣的關係:一可讓孩子認識錢幣面額的大小;二可讓孩子感受到用錢交換物品的感受; 三可有意識地讓兒童計算一下用10元買了6.5元應該找回多少錢呢?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
方法二:引導孩子,讓孩子養成記帳的習慣
孩子的錢都花在哪裡了呢?很多時候,不僅孩子說不出來,就連家長都弄不明白。這時,就要鼓勵孩子記帳了。剛開始,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在領到零用錢後,給孩子做一個分析:接下來的這個周期,有多少必須購買的東西;孩子還剩下多少錢可以自由支配;在這些可以自己支配的錢中,每天最多花多少才不至於超支。幫孩子把這些分析好了,孩子花起錢來就會節制多了,培養出良好的理財意識和習慣。
方法三:與孩子簽訂零花錢合同,理性理財
家長首先要樹立這樣一種觀念:並不是給孩子的零花錢越多,就是越疼愛孩子。要讓孩子學會正確、科學地理財,家長可與孩子簽訂零花錢使用合同。固定發放限額與時間。規定孩子可以自行支配,但提前花光不能夠再向父母索要等要求,按著合同嚴格執行兩個月,你會發現,孩子花錢會變得有計劃,不會再亂買沒用的東西。
方法四、鼓勵孩子自力更生,用勞動賺錢
一些家長會把家務按勞動強度分成不同的價格,如掃地0.5元,洗碗1元等,每月發一次"工資",時間長了孩子就能買一兩件喜歡的用品或玩具。建議用這個方法時,家長先限定一個時間段,比如暑假、半年或一年。鍛鍊孩子的同時,要讓孩子珍惜這種用勞動賺錢的機會,設定時效性也能教育孩子不能事事用錢來衡量。
方法五、讓孩子理解金錢的具體概念
有時候孩子不知道金錢的多寡,比如40分鐘的鋼琴課是150元,孩子卻不認真上課,家長可以舉一個例子,讓孩子理解金錢的概念,如:如果去超市用150元買食品可以買一推車呢孩子聯想到具體的事物,就慢慢有了金錢的感覺,理解金錢的具體概念與價值。
方法六、實踐出真知,讓孩子參與壓歲錢的理財
隨著社會的發展,孩子的壓歲錢也是水漲船高,家長可以為孩子開設一個壓歲錢帳戶,親自教孩子怎樣把錢存入銀行內,並帶孩子上銀行存取錢。這個過程中就可以順便告訴孩子存哪一種期限意味著什麼,自動轉存是什麼概念,不同的利率時期下要選擇存哪一種存款期限等等理財小知識。通過儲蓄的過程,孩子得到的絕不僅僅是他嚮往已久的一輛腳踏車或一個會說話的布娃娃,他還得到了能夠讓他終生受益的意志力和計劃性。
方法七、溫馨理財,讓孩子有愛心和感恩的心
當家裡人生日時或"母親節"、"父親節"等節日時,可以適時地讓孩子用一點零花錢送長輩一件小小的禮物,培養孩子一顆孝敬、感恩的心。此外,要讓孩子知道錢的意義不只是錢。比如,捐贈活動中父母掏錢孩子捐贈,孩子並沒有受到愛心教育。最好是讓孩子掏自己的錢,孩子就會面臨得與失的權衡與選擇,這時無論捐多捐少都是愛心的洗禮。
方法八、 家長不要在小孩面前不談錢
很多父母對錢的話題退避三舍,不向子女解釋家庭的經濟狀況,也不告訴他們錢到底有什麼用。有些家長甚至告訴孩子談錢是一件很粗俗的事。家長要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理財中來,讓他了解到錢有許多用途,同樣數量的錢可以做許多不同的事情。等孩子長大一些,還可以讓他知道家裡的經濟狀況和收支需要,與爸爸媽媽共同分擔當家的責任。這不僅僅是在教孩子學會花錢,而且也是在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
方法九、合理使用信用卡,不誤導孩子
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使用信用卡,卻從來不告訴他們信用卡的工作原理。孩子們看到的是一張能滿足自己慾望的神奇的卡片。這難保他們長大成人後不濫用信用卡。建議父母們至少應該向孩子解釋一下使用信用卡月底是會產生帳單的。還應該逐步教授子女什麼情況下以及為什麼使用信用卡是有利可圖的,還應該教他們建立良好的信用。
方法十、夫妻間不要因財政緊張狀況在孩子面前發生爭執
孩子會敏感地捕捉到父母之間有關錢的非語言和情緒信號的。關係緊張、吵鬧甚至動手,都會讓他們認為錢是一件不好的東西。在這種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日後會對金錢產生焦慮和恐懼心理。因此建議父母對於家庭的財政緊張狀況向子女作出合理清楚的解釋,使他們不會產生誤解,不會對錢產生恐懼。
三、孩子學會理財的最大意義——懂得珍惜
只有對來之不易的東西人們才會珍惜,而惜物的美德要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培養。理財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知道金錢的來之不易,也懂得如何正確獲取。明智的父母不會排斥孩子用錢,而會教孩子如何花錢。
據調查顯示,41%的人表示自己的金錢觀都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父母是孩子財商教育最好的老師。美國商業巨子洛克菲勒認為,學會理財是孩子以後創造財富的基礎,也是許多優秀品質的根本。良好的財商不僅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技巧和本領,可以讓孩子終生受益。
溫馨提示:
孩子各種能力的培養,都有一個關鍵期。2~4歲是訓練孩子語言能力的關鍵期,4~6歲是培養兒童數理能力的關鍵期。對於稍具難度的理財能力而言,培養的關鍵期則為5~14歲。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baby/aa2krn.html